保險業專門“收拾”聰明人

 

有天晨會上,W大提到一位資深老前輩曾經給他這麼一個提醒:保險業專門收拾聰明人。我們一愣,聰明人怎麼會混得不好呢?腦子活絡是好事情啊!原來前輩的意思是,聰明人覺得自己有能力到很多領域裡去蹭一腳,結果反而啥也干不好。聰明人最大的敵人是無法專一。

這點其實讓自詡還算是個“聰明人”的我挺困惑的。現在不都講究斜杠青年嗎?不都說從其他領域吸取經驗嗎?銷售行業不就得和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嗎?多涉獵,有何錯呢?有一次聽北大的劉瀾教授講課,挺有啟發,雖然我的理解未必正確,但期望能夠拋磚引玉吧!

劉瀾老師有一次提到管理大師吉姆·柯林斯。閱讀過管理學著作的,應該都對這個名字不陌生,他是大名鼎鼎的《基業長青》這本經典著作的作者,那本書分析了18家基業長青企業的成功秘密。但有一次,柯林斯碰到麥肯錫的一位高管,他對柯林斯說:《基業長青》這本書很好,但沒啥用。柯林斯很驚訝:這怎麼說?這位高管說:你寫的那些公司,本身就有很偉大的創始人,他們從一開始就把公司打造得很偉大。可絕大多數公司並不是這樣的,大多數都是很平庸的。你寫的這些經驗是生而偉大的經驗,對大多數公司不管用。

柯林斯覺得這番話很有道理,於是重新去研究,找一些原本長期平庸的公司,看看他們能否轉變成偉大呢?他定義的“長期平庸”是至少連續15年,業績等於或低於市場平均水平。而“變成偉大”的定義是,至少連續15年,業績保持在市場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他研究了1435家企業,最終還真找到了11家符合這兩個標准,比例不到1%。他仔細研究這11家公司到底發生了什麼?原來,這11家中有些是非常專業化的公司,而有些則本來是多元化,但後來砍掉了不賺錢的部門,變成了專業化。他的結論是:只有專業化的公司才可能從平庸到偉大。這個研究整理後,柯林斯出版了另外一本管理學大作《從優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劉瀾老師說,這個中文翻譯是錯誤的,因為柯林斯的精確意思是:從平庸到偉大。

From Good to Great中提出的“三環理論”

這個就讓我想起曾經和W大聊天時,他問我:你覺得我為什麼不像很多區域總監那樣搞各種跨界生意?我說:一定不是因為沒有投資機會。他說:對,有不少人找我要投資這個,投資那個,但是我覺得我的智商和精力,只能把一件事做好。既然我做保險,那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思考如何把保險做到最好就行了,其他領域太復雜。現在我回想起來,這不是自謙,而是有自知之明。

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如今行業越來越細分化,每個領域都是一座高高的山頭,要爬到頂端看清楚未來方向並不容易。聰明人最大的麻煩就是過分自信,認為自己什麼都能懂,什麼都能兼顧,結果常常打臉。

曾經我以為我能夠精通葡萄酒,考試也一路從2級考到WSET3級,要知道三級已經是大部分從業人員止步的等級。我原以為,只要下苦功夫,4級和傳說中的Master of Wine也不是不可能啊?懂行的人就知道,太天真了!聰明人,不要小瞧了任何行業的深度。我想到了數學系同學曾經說:一個數學家如果30歲之前都沒有成名,那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同樣,如果30歲還未在一個領域成為“公認天才”,那麼也就不要認為自己真的足夠聰明了。

我一直認為,想要有創造力,就必須從其他領域中獲得靈感啟發,學習其他行業的有效模式。那這算不算分心跨界了呢?我迭代認知之後的理解是這樣的。

從其他領域中找到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這是必須的。在目前科技變化和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的年代,閉門造車簡直就是自斷前程。但學習借鑒,並不代表自己真得要跨入其中。了解區塊鏈的未來發展方向和對金融保險業的影響,並不代表自己就要投入大把的時間和財富投資到區塊鏈之中。若僅僅是財務投資,或許無礙;但若真心要開辟新的創業方向,那最好評判下自己到底有沒有這個精力和時間兼顧。

此外,專注於保險業也確實可以引入其他行業的合作,專注戰略性地跨界。安永的《中國商業健康險白皮書》就展示過這麼一個“健康險生態閉環”,其中蘊含了整一條客戶以家庭為中心時,存在的各種需求,以及保險業及醫療、信息行業可以做的事情。我覺得這張圖就是保險業“專注跨界”的路線圖。若有保險人能夠做好其中某幾個環節,相信客戶體驗一定能夠大大提升,甚至能夠開創新的保險商業模式。

還有一個我自己想勸誡聰明的保險人的是:在沒有打好功底之前,不要自創一套!很多聰明人覺得在原本的行業中已經經驗豐富,賣保險又不難!於是覺得公司培訓和Leader教授的方法太low,總想著用自己的“高大上”方法。結果常常是一頭撞上南牆。

相反,有些看似“笨笨”的保險人,非常聽從基礎培訓,該干嘛就干嘛,嚴格遵循銷售流程和工作習慣,反而起步很快。永遠記住一點:團隊Leader辛辛苦苦把一個新人招募到團隊中,絕對不是讓他輕易失敗的!教授的內容都是那麼多年、那麼多人累積教訓後得出的,虛心學習才是王道。等將來自己牛逼了,再創一套也不遲。

保險業專門“收拾”聰明人。老人家的話,是那麼多年“看人”經驗的總結,我們年輕人必須得聽進去。專注做好手上的事,把聰明用在正確的地方,或許才是從平庸轉變為卓越之道。期望對你有所啟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