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要学识断捨离!

每逢年尾,我们业界都有两种人为自己的业绩非常努力,一种是向上望著目标向前衝的人,一种是追著底线希望留下的人。不少公司和团队有不同的管治理念,有一些人相信人多好办事,一时叁刻的不顺利不代表那位同事不适合行业,而每个人都能够成功,故此会宽松对待,甚至在某些同事未能完成年终底线都会给予更多机会;有些则会严厉执行家法,在要求不达标的时候必然地邀请他们离开,他们信奉长痛不如短痛,早死早超生。

笔者看见很多前辈都有不同的理念,而笔者深信不同的管理者都有自己的「天秤」,去权衡究竟如何设立和执行底线,去建构属於自己的团队。而在此就分享一下最近从前辈中听到的一个理论:「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指犯罪学的一个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 (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在1982年3月提出。而在1969年的时候,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社(Philip Zimbardo)的实验就为这个理论打稳了基础。

当年该实验在美国进行,菲利普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杂乱地区的车被摘掉车牌,顶棚亦被打开,结果当天车就被偷;而放在中产区的那一辆则安然度过一星期,无人理睬。之後他又用锤子把中产区的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几小时後车就不见了。

这就引伸至犯罪学家们提倡一个「破窗效应」的理论: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築为例,如果那些窗没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築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裏占领、定居或者纵火。

笔者在此并非分享犯罪学的知识,而是想以破窗效应作为引子,带出今天的重点。在面对自己的团队的时候,如何树立好执法的界线是非常的重要。每种管理模式都有自己的好处和坏处,最重要的是在选择时要清晰要面对的後果,同时间亦要看看能否配合自己团队的核心价值。

人人都可以留下固然团队人数能得以保留,但同时是否人人都可以成功?而新招进来的人会否受破窗效应影响,从而不能完全发挥潜力,做到最好?就算做学生的时候也经常遇到,模仿学霸太难,但模仿考最差的就易如反掌,如果你的团队核心价值是追求卓越,留下不达标的同事又是否能做到你要的效果呢?

笔者的总监常常教育我们:要知道一个水桶能载多少水,不是取决於最长的木板,亦不是木板长度的平均数,而是最短的那一块,如果你的目光是远大的,那执行力和手段也要因应调整了。

(原文刊登于2021年12月14日经济通专栏《同事业绩不达标,怎办?管理人要学识断捨离!甚麽是「破窗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