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持资产利与弊

上星期跟大家探讨了破产令下达後,破产呈请前5年的资产转移,都有机会被债权人追溯,所以保护资产要愈早做愈好,其中有4个方法最常见,分别是代持丶人寿保险丶信托及公司保护伞。今次笔者先探讨代持的利与弊。

所谓代持,就是把自己的资产登记在他人名下,惟操控权仍在自己手上,有关资产收益亦归自己所有,而非代持人。常见代持的资产是物业丶公司股份,甚至是银行存款等等。

虽然不可能有官方统计,但事实上代持十分普遍,尤其是自从香港政府实施楼市「辣招」,非首置人士买楼不但难申请高成数按揭,而且要付15%的印花税,令买楼成本大增,於是有些人会把买入物业登记在没有物业的亲人名下,藉此悭回一大笔印花税,亦可获较高成数按揭,这正是典型的代持行为。

注意诚信风险

代持的好处是简单,成本低,只要找一个可信任的人并转移资产便可,并协议有关资产的拥有权丶使用权丶收益及支出处理丶税务等事宜,过程不一定要牵涉律师或其他机构。惟最大风险是,假如代持人有私吞资产的坏心肠,或是不幸过世,资产便有机会被代持人或其亲属瓜分,因为很多情况下代持都是口头协议,未必有文书证明,假如他日要对簿公堂,便难以证明资产属自己所有。

事实上,2018年曾发生过一宗法庭案件,一名吴姓老翁声称因为想为新购入物业安排长年期按揭,於是用两名儿子名义登记买楼,原本老翁视这物业为「养老屋」,惟物业其後大幅升值,老翁声称两名儿子私自卖出物业後再瓜分利润,并更换门锁不让他入屋。老翁其後入禀法庭要取回业权,由於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说辞,所以最後法庭判老翁败诉。

有机会触犯法例

可能大家会说,若然老翁有拟定代持协议,并找律师做见证,便可以减低风险。然而,若然老翁欠债时,被债权人发现有代持协议,便可入禀法庭追讨资产,所以保密性与安全性很难两者兼得。

代持亦有违法风险,《印花税条例》第11条清楚列明,买卖物业的文件需清楚列明影响印花税的事实及情况,包括物业代持,如不披露便有机会违法。

此外,在申请按揭贷款时,亦会与一些私营机构或政府机构,如银行或按揭证券公司签署文件,当中的声明和条款中都可能包含标明物业由自己而非代其他人持有的声明,所以物业代持亦有机会干犯作出虚假陈述罪行。另一例子是,超过10%的上市公司股份代持,也必须披露,否则会违反《证券及期货条例》第15部的权益披露。

由此可见,代持风险不小,为悭税或取得按揭而干犯法例,是否值得?其实保障资产还有其他可行方法,下次再介绍。

(原文刊登於2022年12月17日 信报<保险解码>代持资产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