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险中介人平反

近日有不少网上自媒体及金融KOL发文攻击保险中介人行业,论点不外乎是佣金高,又指出目前保险行业仍是以中介人销售做主导,网上保险仅占少数,是因为中介人利益庞大,保险公司难以改变这根深柢固的作风,有些文章更有抹黑之嫌,把保险中介人描绘成层压式销售,并以个别从业员违法行为以偏概全,予人负面之感。

无可否认,每一个行业树大也有枯枝,但有识之士绝不会因少数害群之马而片面地抹杀整个行业的贡献及价值。今次笔者想为保险中介人们来个大平反,以正视听。

首先,这些自媒体引用的数据很偏颇,例如某媒体引用一个数据指出,2021年保险公司向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丶经纪及代理)支付的佣金总额为610亿元,而2019/20年度的香港医疗衞生总开支为1896.24亿元,因而断言保险公司每年花在中介的佣金占医疗开支高达三成。

先不谈论那个研究机构的权威性和数据真确性,研究目的和背後「金主」是什麽单位,但该媒体用2021年佣金总额(包括所有险种如人寿丶储蓄丶年金丶投连险丶意外丶危疾丶住院医疗等等),来跟2019/20年度的「医疗开支」比较,已并非属同一维度,时间上也不合理。要公平比较,最起码要用相同年份及险种的数据。

佣金仅占总保费约一成

另外,该媒体引用的是医衞局的医疗衞生开支数据,是政府用於疾病诊断丶治疗和康复丶健康推广和预防等活动开支,并不涉及保险中介人佣金,把这两个数字放在一起比较,更有误导及混淆视听之嫌。

要比较,便应该直接拿中介人佣金与保费总额或保险公司开支计算。根据保监局公布,2021年本港毛保费总额达5817亿元,其中长期业务保单的保费为5201亿元。由於不知道该媒体引用的佣金总额610亿元有否包括一般保险佣金在内,如有,便应该与5817亿元比较,即佣金只占约一成左右;如没有,便应与长期业务保费5201亿元为基数,即佣金占约12%,并非上文提及的「三成」!

再者,大多数媒体都执着於中介人高佣金,他们却只引用个别储蓄保单作为例子,经常说佣金可达首年保费三至四成,再连同奖金及其他分红,几乎蚕食了投保人的首年保费,於是便提倡「去中介人」,建议大家网上投保兼买纯保险。

但要知道,并非所有储蓄都是高佣金保单,而且储蓄只是其中一个保险类型,还有医疗丶意外丶住院现金丶纯人寿或纯危疾等等,这些类型的保单,佣金其实不高。单用储蓄保单的佣金制度便下定论,绝对是以偏概全。就算大家网上买保险,不经中介人,又是否代表保险公司会降低保费,而保障及保单回报都不变?

可提供长期售後服务

更重要的是,销售和处理投保事项只是保险中介人的工作之一,主要工作是投保後才开始,包括赔偿丶查询丶保单检视及多不胜数的售後服务。要知道所谓的高佣金只是首年才有,很多时第二年的续保佣金已变得很少,第三年及往後更微不足道,若把总佣金除以保单生效年期(中介人服务年期),那所谓的高佣金中介人更变成「廉价劳工」。

如果大家网上投保,试问保险涉及很多复杂的法律条文,是否有如此多客户有耐性及理解力,能逐项条文去研究及分析,然後挑选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日後生病卧床,大家又是否有精神集齐文件,然後自行向保险公司索偿?

市场需求所在 难轻易取代

若说到这里,还是觉得中介人的收入丰厚,那笔者鼓励有此想法的朋友转投这「性价比高」的行业。中介人流动性其实也不低,这个不用笔者证明,读者们从身边都能感受到。其实转公司的人只属少数,离开这个行业的才占多数。若中介人真是这麽好赚,便不会出现如此情况。还记得最初接触经济学时,老师便说:「人不能改变市场。」市场就是最好的调节者,每份工作也有其市场价值的。容易做,多人做,待遇便低;难做,少人做,待遇便高。

事实上,每个工作都有其价值,其实那些自媒体及研究机构应该反思为何有99%人都喜欢透过中介人买保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省却自己研究保险产品的时间,以及有专人跟进其财务状况,反映市场确实存在需求,并非可以轻易取代。

(原文刊登於2023年1月28日 信报<保险解码>为保险中介人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