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连险新指引 扼杀发展空间

证监会於去年11月初公布了一系列有关投资相连保险产品的审批新指引,除了审批时间性之外,还针对收费及保障度加以规管。新指引主要有以下范畴:

第一,证监会要求日後新推出的投连险,产品设计要公平合理,费用与所提供的保险保障要相称,而且保险费用率及基金平台费用不应高於替代性产品,即是定期寿险或其他基金平台的费用等等。

第二,就是提高收费披露透明度,现时规定投连险需要披露假设持有20年的总费用及收费披露(TFCD)百分比,未来将要求进一步披露假设持有10年及15年的TFCD百分比,投保人可以更容易计算自己的回报收益。

为满足监管 产品同质化

第三,目前市场上逾80%的投连险均属低人寿保障产品,新指引下,如果是低保障的投连险,退保费用应较低,退保费用的收费期亦应较短。如果是属於高保障类别,身故赔偿最少要有已缴保费的1.5倍,惟退保费用可以略高,退保期可长些。总括而言,证监推出这些新指引目的是为消费者谋福利。

今次证监会定下很多政策着墨点都是减低收费,投资部分收费要与基金看齐,人寿保份则不能高於定期寿险。此外,还规定了身故赔偿是已缴保费多少倍,这样就好像捉着保险公司的手去设计产品,大大扼杀了保险公司设计产品的空间。须知道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要,有些人着眼点不是价钱,而是价值。只要能提供到物有所值的服务,多付一些钱绝不是问题。可是,现在保险公司为满足监管机构的条件,根本没有空间为这些地方花心思,这造成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即是每间公司的产品都大同小异。究竟是有需要丶问题或痛点才有产品,还是有平产品才有需要呢?

事实上,投连险及基金是两种完全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要。情况如同基金与股票,股票是适合一些有时间做研究,可亲自下指令买卖的人,所以收费会较平。但对於一些工作繁忙的人,他们不介意付高一点的费用买基金,由基金经理帮忙操盘。将两者直接比较,便等於找一个橙跟一个苹果做比较,没有太大意思。

具传承及遗产规划功能

投连险的道理也一样,它有一些功能是基金或股票无法取代,例如投连险有传承丶遗产规划的功能,投保人过身後,保险公司会直接将财产分配给保单指定受益人,投保人更可选择一笔过或是以类似信托形式按年或按月支付受益人,又毋须像遗产处理般要有一段时间冻结财产。

另外,有一些专业人士如从事金融业或会计,他们如果直接买基金需要向公司申报,完成後可能已错过了入市时机。如果他们透过投连险去买基金,便毋须向公司申报,又可以灵活转换基金,投资上就更具弹性。还有一些不太懂投资的人,如果他们透过银行买基金,买的一刻银行经理当然会跟客户解释各种基金投资潜力及风险,但往後因经理转岗位或分行,很少会有人再提醒客户要「转车」或「落车」。若买投连险,很多理财顾问是长线服务客户,会定期检视客户的资产状况,并提醒他们适时「转车」及「落车」。

正因为投连险的功能与基金截然不同,将两者收费直接拿来比较实不恰当。如果今次新政策实行之後,保险公司因为成本问题,日後减少甚至索性不再推出投连险,保险顾问因待遇太低但工作量太大而不推投连险,消费者日後少了一类产品选择,又是否当局想见到的局面呢?

(原文刊登於2022年6月20日 信报<保险解码>投连险新指引 扼杀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