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连两周跟读者探讨了一般人对储蓄保单的误解,今日再跟大家谈谈另一个很多人讨论的谬误,是有关储蓄保险及定期寿险。
坊间不少人有错觉认为,定期寿险保费较便宜,可是在香港却不流行,便归咎於保单佣金及理财顾问。早前个别传媒引述保监数字指出,2019年人寿保险保费中,高储蓄价值终身寿险占59%,定期寿险仅占0.9%,然後就引述一位「业内人士」说话,称定期寿险佣金率太少,导致很多理财顾问只力销储蓄寿险。
对於理财顾问因高佣金率而集中推介储蓄保单的指控,这点是不实的,笔者作为业内一员有必要再说一句公道说话。
生有钱储 死有钱赔
要澄清上述误解,有必要先说说人寿保险的演变过程。所谓定期寿险是纯人寿保险,没有任何储蓄成份,保费随年龄不断上升,年纪愈大,保费愈贵,加幅更是几何级。当去到某个岁数,例如70岁或80岁,有机会出现保费太高,投保人缴付不起而无奈退保的情况。
於是市场上开始有诉求,希望可以有固定保费计划,因而衍生出终身寿险,就是保险公司假设投保人会活到某个岁数,例如100岁,然後把未来多年的保费加起来,精算师参考预期投资回报率及时间值因素後,最後得出一个每年缴交的固定保费。
这做法是预缴了部分未来保费,所以投保初期,终身寿险保费会比定期寿险贵,但後期计入通胀等因素,便会愈供愈抵。可以说,买定期寿险是先甜後苦,终身寿险则是先苦後甜。虽然如此,然而确实解决了年老无/低收入供不起寿险的问题,所以较受欢迎。
可是,这里又引伸另一个问题,就是未必所有人都会乖乖供足一世保险,假如中途退保,终身寿险早年预缴的部分保费又是否可退回呢?答案是可以的,简单说保险公司把投资所得扣除成本後,会以现金价值方式退回给客户。
由於一些客户自己不懂投资,惟相信保险公司投资团队的实力,故愿意多付些保费给保险公司投资以赚取长期回报,这部分的回报便是红利了。事实上,影响红利派发因素有很多,投资回报只占其一,其他最少还有3个因素,分别是保单的理赔情况丶退保情况,以及保单开支。
难过「保费白缴」心理关口
由此可见,不同种类的人寿保险,是按客户不同需要而衍生出来。事实上,很多理财顾问也有推销定期寿险,只是对象主要是一些需要高额人寿保障,却不想付出庞大保费的人。最常见的情况是业主,会买一份等同按揭金额的定期寿险,以防自己不幸离世,家人没资金供楼;又或是公司为重要员工购买人寿,一旦该员工离世後,公司也不至於陷入财务危机等等。
至於普通市民,在定期寿险及储蓄寿险中,大多数会选择後者,因为很多人过不了「保费白缴」这个心理关口,尤其是中国人,特别喜爱持有资产,他们宁可保费贵一点,但退保可以取回本金,甚至更多。情况就如买楼一样,中国人偏爱买楼,而外国人较爱租楼,就是因为中国人大多想拥有自己的物业。
定期寿险佣金的错觉
回应储蓄保保费及佣金问题,这是因为储蓄保保费会较定期寿险高。至於储蓄保佣金高,更是一种错觉,皆因定期寿险的佣金率其实比储蓄保还要高,只是储蓄保的保费较大,乘上佣金率的百分比,便看似很高。其实一张高保额的定期寿险保单,佣金也很可观,关键这是否是客人的需要。
当大家了解到上述观点後,会知道储蓄保险市占率高,是因为市场确实有此需求,绝非单纯因为佣金。假如产品不吸引,客户没有相关需要,产品佣金再高,要促成交易也不容易。
(原文刊登於2022年10月1日 信报<保险解码>《3原因储蓄寿险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