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融资不应全面否定

自2008年起,香港经历14年的低息周期,直至2022年,随着美国通胀情况升温,利率趋升,香港也正式踏入加息周期。由於过往借贷成本低,不少人透过杠杆投资,以较低成本获取较高的利润。其中更有以贷款获得资金购买保险理财产品,即所谓「保费融资」。最近某保险网媒发文全面否定保费融资做法。究竟在此时势,保费融资是否仍值得做?若真要做,又需要注意什麽?

原理运作与楼按相近

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前,先跟读者「科普」一下保费融资的原理及运作。其实这并非新鲜事物,只是以往参与的都是专业投资者,大多数更属私人银行客户。近年,保费融资大行其道,不少零售银行也可提供,所以参与的客户增多。保单融资较适合中长线操作,普遍10年或更长,直至保单退保或受保人身故即告完结。

市场上能够提供融资的保险主要分为两类:万用寿险及传统分红寿险。有别於其他每年供款的保单,这些保单都是一次性缴付的,所以首天退保发还金额可以高达原有保费的80%以上,银行就是以这个基础向客户提供融资。在现实的运作中,客户只需要支付总保费的20%至30%作为首期,馀额便由银行提供贷款支付给保险公司以购买保单,当然,客户需要支付贷款利息。

心水清的读者可能发现与楼宇按揭的概念相近,其中一个不同的地方是楼宇按揭是息本齐还,但是保费融资只是还息不还本。

客户除了可透过保费融资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赚取保单的较大回报,赚取息差外,更多客户会用来购买大额人寿保险,以达致保障家庭或财富传承的作用。

以下分享一宗真实个案:一个30出头的企业家,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子女年幼,必须购买大额人寿保障以备不时之需。假设购买保费100万美元的保单,若果投保人不幸身故,指定受益人便可以立即保证获得600万美元的人寿保险赔偿金。客户选择采用保费融资只需要付出30万美元的首期保费,馀下70万美元由银行贷出。以利率4.17厘计算,客户只需每年向银行支付约2.9万美元的利息,省下的部分便可投放到其他投资项目或生意上。这既能为家庭做好防护网,也能保全资金的灵活性。

灵活控制成本支出

虽然保单融资的确有可取之处,但面对利率趋升,笔者建议可以利用以下方法控制融资成本。

一丶选择设有利率封顶的融资方案

市场上大多数零售银行使用的是与同业拆息挂鈎的计划或最优惠利率减固定计算贷款利息,以较低者为准。由於同业拆息对市场的敏感度较高,所以较波动;相反,最优惠利率更能反映长时间的利率变化,所以波动性较少。以2022年11月16日香港一家银行提供的保费融资利率作例子,使用与同业拆息挂鈎方法计算的利息是4.747厘,相对最优惠利率计划的3.425厘为高,可见利率封顶方案的优势。

二丶灵活管理贷款额

现在银行提供的贷款方式分为两大类型,包括固定贷款金额,以及贷款额度(Credit Line)。顾名思义,前者的客户获银行固定贷款金额,期内贷款额不得减少。在现今利率比较波动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贷款额度类型比较可取,因为可以自由灵活调节贷款金额,假若利率处於较高水平,客户可偿还部分,甚至所有贷款,完全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

三丶外币互换交易(SWAP)

虽然香港和美国的利息趋升,但是环球多国加息步伐并不一致。除了使用港元或美元作融资,也可以考虑其他货币,例如现时日圆的借贷成本为年息1.03厘,瑞士法郎年息为1.5厘。除了利率较低,若果遇上借贷货币贬值,客户美元贷款总额亦随即减少。不过,这类型的操作多数是由私人银行提供,当选择SWAP的时候更应小心考虑滙率风险。

总括来说,保费融资不单可以提高保单的投资回报,配合高保障性产品,更能够帮助客户瞻前顾後,又不失资金的灵活性。

盲目否定保费融资的人等於反对市民按揭买楼一样,需知道按揭普遍长达二三十年,期间不知经历多少个加减息周期,难道一加息便卖楼取消按揭吗?更何况保单的保证现金价值只升不跌,绝不会出现负资产,虽然潜在回报未必及房地产高,但从这方面看,保单比房地产更稳阵。

然而,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该先向专业的理财顾问徵询意见,再计算风险,便可立於不败之地。

(原文刊登於2022年11月19日 信报<保险解码>保费融资不应全面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