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平均成本法三点注意

美国近日有3间中小型银行倒闭,风暴更蔓延至欧洲的大型银行瑞士信贷集团。瑞士央行最初表示借出500亿瑞郎予瑞信冀能解决危机,岂料未能平息市场恐慌,结果在央行协调下,由瑞银宣布以30亿元瑞郎收购瑞信,成为近年最大一宗银行合并事件。

港基金持瑞信AT1债数量少

瑞信避过清盘倒闭危机,惟这宗交易也掀起另一涟漪。事缘当局表示瑞信投资者要承担部分损失,AT1债券要全数撇账,总值达160亿瑞郎。AT1债券属可换股债券,债权人权益理应高於普通股股东,可是今次普通股股东却可获得瑞银股份,虽然价格十分低,但并非「渣都冇」,反而AT1债券投资者手上的债券全部变废纸,成为最大损失者。

笔者从不同渠道统计,知道本港最少有数只基金持有瑞信相关资产,如果是AT1债券,便需为此撇账,虽然受影响基金的数量,比持有矽谷银行资产的基金为多,可幸持有的瑞信AT1债券数量不算多,绝大多数都是占总资产1%以下,理论上影响不大。瑞信危机表面上暂告一段落,是否真的完全没有後遗症?尤其是欧美通胀仍然高企,加息是否已经去到终点是未知之数,这场由加息引起的银行危机,会否如此轻易完结?

笔者近日接触一些基金经理,他们都认为目前市况不明朗因素颇多,建议投资策略应审慎为上。笔者因此提醒客户,考虑转攻为守,例如把资金转到一些具防守性的货币基金,等待市况回稳再转回其他股债基金。

不过,也有一些选择每月供款丶可承担较高风险的客户,向笔者表示不太担心基金价格下跌,因为在平均成本法之下,可降低买入成本,当危机过後基金价格回升,将有机会大赚。

不适用於非周期性资产

的确,平均成本法是跌市分散风险的其中一个方法,但也要用得其法,不能盲目使用。一般来说,平均成本法只适用於一些反覆但长期走势向上或是横行的资产,对於周期下行的资产,便要慎防「愈买愈跌」。

例如一些基金只是主题炒作,未必具有周期性,就像过去几年疫情下,口罩及消毒相关行业大行其道,现时疫情退却,要等下一个疫情出现,不知何年何日;又或一些失势股份,像从前的思捷环球(00330)丶电讯盈科(00008),股价由高位插水後恐怕永远回不了从前的价位,这类资产便不宜使用平均成本法。

成功须持之以恒

另外,资产价格波幅愈大,平均成本法的威力愈高,例如某基金价格10元,下个月跌至6元,以平均成本法,买入价平均就是8元;如果基金价格波幅细,本月是10元,下月是9.8元,平均成本法下只是9.9元,效果便不太显着。尤其现在流行的派息基金,计及派息除净,基金波幅一般会小於累积型的基金。既然平均成本法未必发挥到效用,倒不如一笔过投资,买多些基金单位,多收几个月息可能更划算。

最後一点,平均成本法要成功,必须持之以恒,机械式地定期买入,买入资产数量亦需相同。假如不够自律,便有机会在错的时机买入了大量蟹货,如此将很难翻身。

(原文刊登於2023年3月25日 信报<保险解码>善用平均成本法三点注意》)

善用平均成本法三點注意